陈襄智断“神钟案”
发布时间:2022-02-22 13:37:14
陈忠文公陈襄(1017—1080),侯官(今福州)人,曾住塔巷。陈襄从小拜村中老儒为师;18岁进福州城读书,与陈烈、周希孟、郑穆结为密友,称“海滨四先生”。宋庆历二年(1042)中进士。
陈襄所创的古灵学派学术主张“以兴学养士为先务,以明经驾行为首选”,反对溺于章句之文和以词华相高。孜孜以求明经重道,明礼重义,以待有志之士。更是强调学以“养心”、“明诚”为主,强调“好学以尽心,诚心以尽物,推物以尽理,明理以尽性,和性以尽神”,提出了“性”、“理”、“诚”等概念。
陈襄历任浦城县主簿、代理县令,孟州河阳县令、常州知府、开封府推官、枢密院直学士、尚书右司郎中,赠少师。
陈襄任浦城主簿时,为排除“请托者”的干扰,“每听讼必使数人环列于前,私谒者无所发。”他运用自己的智慧,以攻心断案法巧破一桩桩迷案。陈襄赴京任职时,他要求部属“存正去邪、存公去私”,并先后向朝廷推荐司马光、韩维、苏轼、曾巩等33人,这些人后来都是宋朝的硕学名臣。
陈襄所创的古灵学派学术主张“以兴学养士为先务,以明经驾行为首选”,反对溺于章句之文和以词华相高。孜孜以求明经重道,明礼重义,以待有志之士。更是强调学以“养心”、“明诚”为主,强调“好学以尽心,诚心以尽物,推物以尽理,明理以尽性,和性以尽神”,提出了“性”、“理”、“诚”等概念。
陈襄任浦城主簿时,为排除“请托者”的干扰,“每听讼必使数人环列于前,私谒者无所发。”他运用自己的智慧,以攻心断案法巧破一桩桩迷案。有一次,县里发生一起盗窃案,抓到几个嫌疑犯,都不肯招认。陈襄说:“县里某寺庙有神钟极灵,能识别盗贼。凡真为盗的人,摸钟会发声;没有偷盗的人,虽摸,钟亦不响。”他派吏员押解嫌疑犯前往,自己带手下提前到庙,暗里以墨涂钟,外面用布幔围着。乃命嫌疑犯逐个去摸钟,过一会,叫他们出来,其中有一人手不黑。于是严加审问,确是真盗,他害怕摸钟会发出响声,故不敢去摸,所以手不染墨。
陈襄智断“神钟”,至今仍传为美谈。
陈襄智断“神钟案”,其实就是很好的掌握了小偷做贼心虚的心理,以攻心断案法巧破一桩迷案。而纪律审查工作就是在和各种各样的违纪行为做斗争,从《永远在路上》的纪录片披露的腐败贪官的贪腐细节可以看出,随着反腐败工作不断深入,违纪违法行为也呈现出新特征、新形式。纪检监察干部只有把违纪人的心理摸透,了解掌握被调查人的违纪手段,拓宽办案思路,创新办案方式,提高做好纪律审查工作的水平,才能攻克一个个疑难案件,揭露一个个违纪行为。陈襄历任浦城县主簿、代理县令,孟州河阳县令、常州知府、开封府推官、枢密院直学士、尚书右司郎中,赠少师。
陈襄任浦城主簿时,为排除“请托者”的干扰,“每听讼必使数人环列于前,私谒者无所发。”他运用自己的智慧,以攻心断案法巧破一桩桩迷案。陈襄赴京任职时,他要求部属“存正去邪、存公去私”,并先后向朝廷推荐司马光、韩维、苏轼、曾巩等33人,这些人后来都是宋朝的硕学名臣。
您可能喜欢